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报考指南 -> 正文

专业选择前要“七”了解

发布日期:2015-07-21  浏览次数:

专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决策之一,考生和家长面对506种专业,会产生很大的困惑和盲目性,在对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要做出正确的选择确实不容易。但专业又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职业与幸福,正如俗话所说:现在所学的“专业”就是将来谋生的“饭碗”。考生如何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专业,以下七方面要素可参考:

一、了解专业内涵、专业培养模式

培养方案、就业方向、有无本硕连读、有无博士点、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或特色专业、学科排名、社会的影响度、专业实力及发展前景等情况。通俗地说就是解决“大学要学什么,通过专业学习,自己会成为具有何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将来能干什么”的问题。

注意辨别专业名称不同但内涵差异不大,名称相近但内涵不同的专业,切记不要“望名生义”,从专业介绍中探究其内涵,明确具体的学习和培养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国内外著名高校,不再按照细分的专业招生,而是实行或者部分实行专业大类或学科大类的招生培养模式,即:按照专业大类或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完成专业大类基础课程的学习,在对学科或专业获得充分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专业大类或学科大类范围内选择具体的专业或专业方向。

采用这种招生培养模式,既满足了高校对学生“宽口径、大平台、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满足了学生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好扎实基础的需求。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最大程度满足学生报考志愿,有助于学生做出更为合理的专业选择,为学生培养提供更大的平台。

然而,专业大类或学科大类是若干相同性质、类型专业的集合,其内涵更加丰富,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过去按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招生,后改革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等专业类招生。2014年开始,改革合并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大类招生,包含有物流管理、会计学及上述专业”7个专业,一年后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生意愿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再次选择专业。北航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类招生亦是如此,包含了“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对抗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交通运输(民航信息工程)”等8个专业。

二、了解高校专业实力

专业的组成与实力决定大学的实力与水平,大学的声望与实力又体现出专业的发展与前景。所以,选择专业也是选择大学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专业选择的同时,必须要了解高校的情况,如历史沿革、学校性质、是否是“211工程”或“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育人理念与环境、教学与科研成果、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办法、学生科技文体活动成果、国际合作与交流、毕业生就业、办学条件与水平、国内外声誉和地位等等全面体现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内容。另外,一所大学的地理位置、办学理念、文化与精神、校风与学风、氛围与底蕴等都是考生应关注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每所大学的特色、优势和独到之处,可以判断一所大学实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所能获得的高等教育的层次与质量。

全面考察大学的专业和学科实力,进而了解到同一高校中不同专业的差异,以及对比出不同高校之间同一专业的差异。就某个专业来说,可能有很多大学开设,但不同大学开设的同一专业的特色、水平、知名度及录取分数都有所差别。例如:目前国内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大学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所,其中,北航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其航空航天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实力雄厚、水平高、学科排名位居前列,被誉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人才的摇篮。

三、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前景

专业选择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情况,选择拥有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调查发现,专业为学生日后发展所提供的平台越坚实宽广,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大,就业形势越乐观,学生对专业现状的满意度就会越高。

高校的就业率、就业岗位的社会地位、行业的社会效应、薪酬待遇、地域范围等也都是考生们感兴趣的方面。例如:航空航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着力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行业,航空航天科技工业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是朝阳产业,伴随其迅猛发展,社会对航空航天专业人才需求稳步增长,并会持续旺盛。而且各大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军科院所和航空公司,逐渐成为薪水高、地位高、技术高的“三高”单位,加之航空航天事业所带来的事业荣誉感,学生们对航空航天专业有高度的认同感。

四、了解职业规划

今天的专业意味着明天的职业,意味着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职业生涯关系到个人生活价值与意义,对于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的学生们尤为重要。据前些年调查,国内每年有约1/4的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没有“认真考虑,随便凑合”,有约2/5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主因就是缺乏明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有利于提升职业品质、促进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从而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个人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吻合,实现“人职匹配”。

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考生也应该尽早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进入“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的预期,是国内高考,还是出国深造?是优先选择高校,还是优先选择专业?是毕业时就就业,还是考研?不同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亦不同。依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专业,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好基础。

五、了解兴趣特长、个性潜能

考生要加强对于根据自己的特长、志向、能力、性格特征选择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从兴趣特长出发,全面分析自身潜能所在,判断自己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分析判断、实践动手等能力是否适合想从事的职业,再根据职业对专业的要求来选择专业,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人生目标。

在判断兴趣特长时,可运用美国著名专家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测评体系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进行测评。以自己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通过自我分析认识,做出符合本人实际的最佳选择和职业规划,进而定位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六、了解“冷”“热”专业

辩证地看待热门和冷门专业,不盲目追求热门大学、热门专业。大学中优势特色专业一般都比较热门,其报考人数多,招生人数也多,竞争的人更多,录取分数相对高。所以这些专业,不仅入学门槛分高,毕业生就业压力也不见得小。考生不可乱攀比,追热门、扎堆填报某些热门专业。另外,考生还要学会评估自己被高校录取的实力,根据个人实力和高考分数准确定位。填报志愿时,一般一所高校可以填报5~6个专业,要把热门且分数高的专业填在前面,冷门且分数低的填在最后,依次梯度排序。若高考实力不够,可选择与目标专业相近、录取分数较低的冷门专业。选择专业的视野放宽一些,先以打好基础为本,为日后再选择做好铺垫。

七、了解录取规则

考生自身条件要满足大学录取要求,需要了解高校录取规则。每所大学的录取规则不尽相同,对于“身体体检、调档比例、加分政策、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相关科目成绩、外语语种、有无专业级差”等要求都会有相应的规定和说明,有助于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招生录取政策,避免因专业受限而退档。例如:对于进档考生的专业录取,许多高校采取分数优先的办法――高分学生优先按专业志愿录取;还有不少高校则采取专业志愿之间设置分数级差的方式安排专业。无论怎样,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最好把专业志愿填满,每个专业志愿之间拉开一定的梯度,并且填上服从专业调剂,以增加被高校的录取机会。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大都实行大平行志愿投档模式,某批志愿可以填报几所高校,录取时同时投档。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考生专业志愿若不服从高校专业调剂,投档后当达不到所报专业的录取条件时,就很容易被退档,等待未录满的高校征集志愿时再次填报;若服从专业调剂,投档后当高考分数不够时,可能会被调剂到冷门的或自己不太喜欢的专业,但是比起被退档、落榜,调档录取还是值得的:一方面会增加被高校录取的保险系数;另一方面考生的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太喜欢的专业可能会经过大学的学习、视野开阔,转换为可以接受的专业,况且,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了跨院系调转专业的机会和辅修双专业的机会,在将来继续深造时,可再次选择专业。

总之,考生要从本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学科基础、家庭影响、职业生涯发展潜力、高考分数等方面综合考虑,参照大学的实力、专业、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等因素,来选择与自身特点和志向相契合的高校和专业。早做准备,准备得越充分,就越利于完成专业选择,提高专业满意度,从而使自己在未来成长发展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