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是机会还是鸡肋?有哪些优劣势?一文说清!
发布日期:2025-11-20 浏览次数:次
什么是大类招生?
报了会有什么“坑”?
填志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整理了关于大类招生的常见问题,
给高三考生及家长作以解答。
大类招生是指高校把学校内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背景的多个专业打包成一个组合进行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选报相应的大类,无须选报具体专业。考生入校后先接受通识教育,打牢专业基础,待充分了解专业后,高校一般会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结束时,根据考生学习意愿,结合其就读期间的学业表现等,在大类招生专业内进行专业分流,确定培养专业。
不一定。招生专业大类是由各高校根据其开设的专业自主设置的,不同高校的同名招生专业大类会有所差别。即便是在同一所高校,名称相同的专业大类所包含的专业也可能不同。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仔细了解所报考高校每个招生大类中都包含哪些专业,再根据自己的专业意向进行选报。
分为按学科门类招生、按院系招生、按“实验班”或“试验班”招生三种模式。
1.按学科门类招生。这是大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形式。这种招生方式中的专业类所包含的专业通常具有学科相近性或者归属同一学科门类,拥有相似的特点或相同的属性,等到考生大二或大三时再分流到不同的专业。比如,东北大学的自动化类包含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工业智能专业,南京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2.按院系招生。按院系招生的高校,一般是一个学院或系,按一个或几个大类招生。考生可对学科、专业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成绩等,再在院系范围内选择专业。在一个招生院校代码下,因院系不同,可能会出现多个同名的招生专业大类。虽然专业大类名称相同,但包含的专业不同,考生要注意区分。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在通信学院下包含通信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在电子信息学院下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3.按“实验班”或“试验班”招生。部分高校将分属相同或不同学科门类的多个专业整合为“实验班”或“试验班”进行招生,比如,北京大学的理科试验班类、南京大学的理科试验班(匡亚明学院大理科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科试验班(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类(航空航天类)等。当然,并非所有“实验班”或“试验班”都按大类招生,还有很多高校的“实验班”或“试验班”是在考生入学后再进行选拔。考生入校时不分专业,低年级阶段基础通识课程数量较多,随着年级增长,通识课程逐渐减少,个性化、专业化课程逐渐增多。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宽口径、厚基础,旨在增强考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适应性。部分高校还设有专项奖学金或导师制,强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优点:
给予考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有效避免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高三考生对专业了解较少,填报志愿时对专业内涵、主干课程等可能不太清楚。而通过大类招生录取的考生在入校后,大一时学习基础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方向,在大类中选择具体专业,这就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缓冲期”,让专业选择从一次性填报变成渐进式的决策过程。另外,同一专业大类内部专业级差消失,专业招生人数相应增加,从而增大了考生考入心仪专业的概率。
不足:
1.专业分流受限。大类招生虽然推迟了考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节点,不用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做出选择,但未来还是要面临专业的选择。在专业分流之前,考生之间存在绩点、排名的竞争。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分流时都将考生的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这样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会大量汇聚到本专业大类中的热门专业,排名靠后的考生则缺少可选择的余地,有可能分流到较为冷门的专业。填报高考志愿时,一些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规划,有着心仪专业的考生,是为了某个专业才选报某个大类,却可能因入校后的成绩一般等原因,无法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
2.部分高校大类专业设置冷热不均。高考改革后,普通类本、专科批次取消了专业服从调剂,加大了高校内部冷热专业之间的差距。不少高校为了防止较冷门的专业无人报考,会把学科教学上没有太大关联的专业放在一个专业大类中进行招生。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了解专业大类中所包含的具体专业。部分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可能与名字无关,比如:经济管理试验班里没有经济学类专业,自然科学试验班中包含生、化、环、材等专业,医学试验班中没有临床医学专业,却包含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考虑清楚自己能否接受这种情况,综合衡量后再报考。
1.仔细阅读高校招生章程,了解每个招生大类中包含哪些专业。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同,同一招生大类中包含的专业及未来深造、就业的领域可能不同,考生要仔细研究,加以区分。
2.了解所报考高校大类专业分流的时间、方式及相关规定。高校会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科建设、专业布局、院系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方向等,制定按大类招生相关的培养模式、分流时间。即便在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大类的分流时间也会有所区别,分流时考量的因素和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分流方式决定了考生未来进入某个专业的难易程度。专业分流时,部分高校直接满足考生报考意愿,部分高校则根据考生报名情况择优录取。
3.了解大类招生相关特殊要求。部分高校在大类招生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在专业分流时会对身体条件有所限制。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对照体检标准,了解自己的志愿专业是否有身体条件要求。如果不符合录取要求,要尽量避开。家长可咨询高校招生办,看看除了成绩因素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要求。
大多数高校以考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平时表现及面试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主要依据。考生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院系归属。考生在报考时填报的是专业大类,入学后首先要进入各大类学习。为便于教学组织与管理,高校会对分流以后的考生进行编班,专业分流后,考生会分属不同院系的不同班级。
2.专业分流依据。专业分流双向选择的过程,其依据主要是考生的个人诉求、通识教育课程成绩及综合表现,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还会提出笔试或面试选拔的要求;专业分流过程不仅体现考生诉求,还体现院系及专业的人才选拔要求;不仅要依据成绩,还要参考考生在校期间的总体表现。这就要求考生入学后不仅要重视学业,还要充实课余文化生活,积极融入集体,参与院系组织的各类活动。
3.专业分流时间点。根据各专业大类实际情况,高校一般以一年或一年半作为时间节点进行专业分流,即考生在第二(三)学期申请专业大类分流,经学校审核后,在第三(四)学期进入专业大类中的某个专业学习。
以上转自招生考试通讯公众号,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