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快讯 -> 正文

你的做法里“藏”着孩子的成绩

发布日期:2025-04-22  浏览次数:
持续关注“家长学点心理学”的家长会发现,帮助考生往往要在关系中进行,比如:关系大于一切,不求助不帮忙,家长离成绩远一点等。本讲也是同样,面对孩子或高兴或担心的成绩,切忌把目光只放在成绩上,空洞地说教、提出建议。要关注和重视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家长后退一步,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或是按他们的想法提供帮助等。


究竟应该怎么办?

图片

稳住自己


此刻家长要退后一步,毕竟孩子是主体。节制想要给建议和帮助孩子的冲动,也是在节制家长的无意识焦虑,不将自己未经过滤的焦虑与恼火一股脑儿倒向孩子,制造更多混乱。
毕竟,十年寒窗即将谢幕,孩子此刻卡顿,会激起家长的无力、挫败、焦虑甚至恼火。但请记住,成人的情绪要在成人内在或人际间消化,比如寻找有共同经历的考生家庭互吐心声,释放焦虑和压力,稳住自己后,再回到与孩子的关系中。

图片

倾听孩子


稳住自己,回归理性,家长才更可能回到父母的位置上来,听到孩子的求助,然后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聊聊,看看是什么阻滞了他。
如果是未来方向不明晰造成当下困难,家长不妨启发孩子:如果现在是高考结束,回看现在,做哪些事更能帮助到自己?这样的沟通绕过防御,令孩子放下戒备,更有可能安驻当下并采取行动。
如果是情绪或人际关系上的,可能孩子说一说就会心情平复或找到可行的办法,因为说的过程也是整理内在的过程。家长如果认为有必要寻求专业帮助,引导孩子寻求专业心理辅导也是可行的。
如果是学业困难,可以一起看看是寻找专业导师还是班主任、同学的帮助更直接有效。
家长带着尊重、理解、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的态度,就是在帮助他,而随着放松地交流,那些困扰孩子的想法、情绪也会流动并逐渐清晰起来。

图片

共情孩子


有的时候成绩上不去,是因为承载了太多或内在或外在的情绪压力,比如考试焦虑、身心疲惫造成的不开心、人际交往中受到委屈等。
因此,家长首先要共情和理解孩子的委屈、愤怒、焦虑等情绪,不要追究为什么会情绪失控,为什么在这么紧要的时候打游戏、刷视频、不好好睡觉等。因为这些不该做的事,一定都有孩子自己的道理。而家长的追究无益于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制造新的情绪压力源。
允许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等他讲完自己的“理”,情绪平复后,才更能“听得进”家长爱的语言。
相比于拒绝、否定、压制、评判的“摆事实、讲道理”,与孩子“谈情说爱”,一起面对他们怎么努力成绩都不见起色的挫败、难过、愤怒、悲伤、失望等情绪,理解其内心感受,更能帮助到他。

图片

给予空间


孩子身处青少年阶段,他们的成长需要物理空间与内在的心理空间。
每天从书包、课桌到课间休,连吃饭、睡眠时间都压缩到极致,物理上的时间、空间已满到不能再满。
如此情形,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心理空间,将无论是由自身工作、家庭还是孩子学业引起的紧张、焦灼、担心等都消化在成人世界。
前面说的稳住自己、倾听孩子、共情孩子,也都是在给予孩子内在空间。因为当家长不被孩子的焦虑所焦虑,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时能感受到安全和放松,他才更有可能把焦虑、无助、困惑安放进来。
当内在空间足够大,孩子才能更好地处理与自身学业有关的事。
当家长带着节制、稳定、真诚帮助孩子的态度与他好好沟通,大家就是和最爱、最信任的人站在了一起。这也给了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底气”:不管发生什么,爸妈都是爱我的。而这是当下面对“努力了,却学不好”的问题时,家长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大帮助。


以上转自招生考试通讯公众号,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