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去一个培训机构办事,听到有老师喊一个男孩取资料,顺着话音,我看到在角落里专注打游戏的男孩。看到我的好奇,老师满眼欣赏地介绍起来:这孩子就爱玩游戏,高中打了三年,游戏级别高,进了大学,很多学长主动加他,他瞬间闻名。末了老师又补充道,这孩子是北大大一新生,今天是过来帮忙的……这番介绍下来,我想如果家长没饱受过家有考生“手机控”之苦,一定对手机、游戏的好处充满敬畏和好奇。然而多数家长深受其苦,毕竟影响学习、网络成瘾、引发亲子冲突等,都因为手机。手机成为家长的眼中钉,被视为影响一代人的毒物。孩子长大是用斧头、镰刀还是互联网,这点家长是有共识的,毕竟谁也不想孩子被时代所淘汰。然而高考在即,睡眠时间都要精打细算,谁敢把时间赌在手机一定会成为资源上?毕竟在高考面前,成绩才是硬道理。家长哪怕自己是“手机控”,可依然要硬着头皮去管理孩子。是不是好笑又为难?毕竟“带病执法”不易。而要想帮孩子管理“手机控”,家长还是要先看看它在表达什么。有位家长因孩子抱怨手机不好用,就给换了部新的,孩子考试成绩却大有改观。我想讲的重点不是家长给孩子换手机,而是孩子内在的感受和需求被家长关注到。孩子可以用“手机控”来吸引父母的关心,如果吸引到指责,也可以用手机直接把父母挡在外面。当家长深陷紧张、焦虑时,也会无意间拿起手机胡乱刷一通,而且往往事后后悔,既浪费了时间,问题又没解决。孩子其实也一样。如果意识到“手机控”在言说焦虑,家长一定会在夺走手机、强行规定手机使用时限和带着好奇、关注孩子内心之间做出正确选择。孩子从早到晚的学习强度家长都有目共堵,甚至感到心疼。脑神经科学表明,运动能释放焦虑和压力,对于连睡眠都无法保证的孩子,没有时间运动,手机就成为最易获得的释放压力的工具。当知道“手机控”背后的言说,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孩子越被理解,内心越安全,而越安全、越放松,才能越学得进去,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亲子关系好,家长的善意提醒会被孩子接收并解读为关心;亲子关系不好,再善意、小心的提醒也会遭遇抵抗。管理“手机控”,无非是让孩子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上。若关系剑拔弩张,孩子的手机即便被拿走,节约下来的时间也不一定用到学习上,甚至引发孩子抵触。毕竟,哪里有管控,哪里就有反抗,而反抗源自孩子对父母的拒绝。如此,关系成为家长帮助孩子管理“手机控“的前提。而手机使用谁说了算,学习是谁的事,说到底还是家庭权力之争的外化。关系不好,孩子通过拒绝手机来拒绝父母,手机便成为替罪羊。这里提醒家长,要慎重对待管理“手机控”。毕竟孩子感受到安全、情绪稳定,才能全力投入学习。打着“一切为你好”的旗号来管理手机,只能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一切为了高考”,如果管理手机没有助益学习,反而影响高考,是否得不偿失呢?
如果家长能看到孩子“手机控”背后的表达,时刻保持觉察,不让手机破坏和影响亲子关系,接下来,家长就可以有效管理手机了。一是共同协商、孩子为主。对使用时长、如何使用、使用范围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协商,在不影响学业、睡眠的情况下,孩子可自主使用,家长监督。这会增加孩子的掌控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如此,才会在放下手机后转身投入学习中。二是对标高考、注重科普。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最好是能亲身体验到休息、暴汗才是放松的王道,刷短视频只会让人更紧张、更焦虑。特别是高考期间,切不可用刷短视频来放松。家长可以和孩子聊聊过往或现在的体验,弄清什么会让孩子感觉最放松。即便现在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当家长提出来后,就相当于把这个话题放入孩子的意识范围并引起关注。如此,孩子自然就能将手机使用与带来的后果自然连接,因为孩子会比家长更希望自己好。
以上转自招生考试通讯公众号,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