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快讯 -> 正文

孩子遇到瓶颈期,家长除了着急死磕,怎么做才最有效?

发布日期:2025-03-06  浏览次数:
家长请用心感受“瓶颈”一词,是不是有种想上上不去,使劲儿冲又冲不过去,卡在那里好着急的感觉?
人们都说高考是过独木桥,提到高考,就让人不自觉地紧张、焦虑。带着这样的感受去理解、走近孩子,更有可能帮助到他们,毕竟道理都懂,无须也切忌说教。


图片

接纳还是催逼?


时至今日,距高考所余时间无几。孩子愈发体会到无处不在的紧张。且看漫长的晚修,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入第二轮、第三轮复习,那日渐缩短的睡眠时间、做不完的习题、数不清的大小模考以及考前誓师、加油助阵等,空气中弥散着压力。这些势必日复一日地渗透进孩子的内心,使其内在空间所余无几。如此,卡在瓶颈是必然的。

当外在压力无从纾解,孩子持续冲刺身陷疲惫,家长是允许身处瓶颈的孩子缓冲一下,还是继续施压催逼?答案一目了然。

如果家长此刻知道要接纳不要再催逼,可还是控制不住地喋喋不休讲道理,这是家长的内在焦虑使然,与孩子无关。家长切忌把自身焦虑化作说教传递出去。

图片

涵容还是指责?


累了,缓口气再出征是策略,毕竟孩子是主体,悬在那儿卡住的滋味不好受。下不来实则是孩子还想再搏一下,不愿下来。毕竟打出去的拳头,回缩后再出拳比持续出拳更有力道。

孩子比谁都更希望自己好。身处不上不下的瓶颈期,他们对自己也是不满的。如果理解不到这一层,一味指责、抱怨孩子不进取,只会加重其内在混乱,增加窒息感,对冲破瓶颈无益。毕竟当身处瓶颈,遭遇破坏性外力,孩子不管不顾地放弃也并非不可能。

家长不要盲目拿亲子关系做破坏性测试,特别在孩子压力满满的情况下,哪怕是一丢丢抱怨、指责、失望,都可能会成为压倒他们信心的最后一棵稻草。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来自家长的涵容、理解还是指责、抱怨更能帮助到孩子?我想家长们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但凡头脑知道理解、涵容,可总是控制不住地着急、指责,是家长自身的内在焦虑。此时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距离,将自己的焦虑在成人世界表达,切不可丢入亲子关系中。


图片

何怎样突破瓶颈期?


突破瓶颈重点在于孩子自己。

与其说是家长帮助孩子突破,还不如说是家长先稳住自己,有意识地不给孩子“添乱”。让孩子专注做考生,他们才会在枯燥的学业中坚持下去。

那么,家长要怎样做呢?

关系大于一切+不求助不帮忙+倾听陪伴。亲子关系是前提,关系好,家长的话才会涓涓流入孩子心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家长要时刻觉察,切不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侵占其空间。事实上,此刻让孩子耐受不住,卡在瓶颈处的多数是消化不掉的焦虑、压力等情绪。毕竟大考在即,孩子都有压力,而那些没有被看见、被理解的压力则会被放大,家长切忌再将自己的焦虑倾倒进来。

家长不妨回看前几讲关于不求助不帮忙、关注孩子情绪的讲解,这里不再赘述。

家长专注做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带着尊重、好奇与孩子平等交流,更有可能给予孩子现实帮助,助其冲破瓶颈。

1.引导孩子发现问题。

处于瓶颈期的孩子,可能挫败感满满,试卷上也常出现不该失分的低级错误或因知识纰漏而反复出错误,凡此种种。

家长应将类似问题嵌入与孩子的对话中,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求助老师或同学,找到知识断层、易错点,用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标注原因、提醒纠错、反复练习,从而减少失误,在正反馈中寻求突破。

2.引导孩子不执着于结果。

处于瓶颈期的孩子,往往焦虑满满,特别当面对不断加厚的错题本、不断增加的考试与波动的成绩时,内在慌乱常呈现于外在行为上。比如,学这科时惦记下一科、疏于利用课堂、执着于分数等。因此,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不应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应有节制地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24年辽宁省高考历史类第一名同学高孟芳菲讲道,高三时她有一段时间非常在意排名和分数,成绩不见起色,而当开始放下所谓“目标”时,便逐渐找回自己的状态,发现成绩在进步。当取得最后的好成绩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将目标挂在嘴边了。

3.引导孩子适当放松。

孩子越放松,越安全,越学得进去。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充分利用课休听音乐、运动暴汗等。切忌刷短视频,这不仅无益于放松,还会增加内在焦虑。

一位大一新生说,高三时一下课就跑到教学楼后院做俯卧撑、引体向上、卷腹, 高三这一年,健身给予他很大的支撑。

总之,当孩子身处瓶颈期,家长要离成绩远一点,鼓励孩子给自己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

以上转自招生考试通讯公众号,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更正、删除。